香港傳媒發達,但一向少關心從事藝術工作人士,所以就算出現超優人材,大眾仍不知道。最新例子是王維新,今天要由其家族後人建立網頁,向我介紹他祖父是傑出人像雕塑家。
王維新(1905-1988)生於清末光緒年間,福建晉江縣人,乃書香世代,可惜當時政局風雨飄搖,父親早喪,而他只曾在私塾修讀兩三年,一切學問與技藝,均要靠自學。
Continue reading香港傳媒發達,但一向少關心從事藝術工作人士,所以就算出現超優人材,大眾仍不知道。最新例子是王維新,今天要由其家族後人建立網頁,向我介紹他祖父是傑出人像雕塑家。
王維新(1905-1988)生於清末光緒年間,福建晉江縣人,乃書香世代,可惜當時政局風雨飄搖,父親早喪,而他只曾在私塾修讀兩三年,一切學問與技藝,均要靠自學。
Continue reading2022年新冠疫情仍影響香港人生活,Art Basel藝博會一再延期,終於5月27日至2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家對該國際文化盛會有點懷疑時,特首林鄭月娥親臨參與揭幕,還進場仔細參觀。香港Art Basel藝博會已舉行多屆,過去從未見特首、政府高官進場,今年有圖片發出,見林鄭月娥觀賞多個畫廊展品,並在漢雅軒畫廊,對王冬齡書法與劉國松的月球畫垂詢。
Continue reading今日終於成功地將自己趕出門口,去看藝術家Cj Hendry的倫敦個展「Epilogue」。突然有動力的原因是⋯⋯因為是展期的最後一天,再不去的話就沒有了⋯⋯
短短十日的展覽位於Mile End,一個不算方便的地點,每個session只有15分鐘,等候時間輕鬆超過1小時,而且這個展似乎非常「IG-able」。 一般情況下我對這種展覽是興趣不大,但是我必須說這個是我近期看過最impressive的展覽。原因,在於它很好地運用了「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 這個概念。
Continue reading「青澀歲月」對我來說不就是1977年投考香港中文大學,跟隨國松老師研習的日子,那時候先生風華正茂且能言善辯,口若懸河般暢談個把小時的課堂,舉凡與藝術文化相關議題一律揮灑自如,深入淺出,讓討論滴水不漏,學員們自然裨益,而講者能不深受擁戴?
Continue reading在立春之時,躲避在口罩後的我輪迴呼吸著暖和的空氣,這暖意跟立春的微風相比,乃是有冰火交融的感覺。瞳孔注視著純白美滿的百合花,腳步往前一踏,依然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距離。頓時,我把眼睛閉上,讓嗅覺定為主線,驅使百合與微風漣漪。
Continue reading上回經過一番激烈辨論,顯示雙方切入點不無差距。接下來翟宗浩和謝淑妮將繼續討論資本主義能否全面應對不同環境、危機和狀態,藝術是否必須肩負道德、善良、可持續等額外職責,什麼是可持續性藝術實踐,公開展覽是否必然等議題。
Continue reading到底在疫情後的藝術新常態是什麼?藝術的可持續性是不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藝術創作與應用和實質利益是不是應保持距離?現行藝術界的經濟模式是不是應該反省?翟宗浩和謝淑妮就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對話。
Continue reading2021年4月18日,香港蘇富比在「超限界: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來自歐洲重要私人收藏的朱德群雪景三聯作《盛世雪》(193 x 384.7 cm),估價HK$8,000萬,而拍賣官從HK$5,500萬起拍,經過9次出價,叫價已升至HK$1億關口。三位客戶經過20分鐘競價過程,終創出229,568,000港元成交價,固然刷新他個人拍賣紀錄。
Continue reading初看到台灣插圖家Dee Chu(朱緹)作品,被鮮豔顏色、簡潔圖形吸引,繼而看到她描繪較少畫家選擇的城市生活景象,於是便產生好感。
插圖家很多時為別人(例如商業機構)服務,例如為文字作配圖,為商品及相關活動增加聲勢,以吸引消費者眼球為目的,因此他們一向少受重視,不像藝術家那樣受到尊敬。
Continue reading「藝術應該被感受,而不是在學術、邏輯上強求理解」- 約瑟夫·博伊斯
“Art is not there simply to be understood. … It is more the sense of an indication or suggestion.” – Joseph Beuys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