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新:為蔣介石和羅斯福造像的民間雕塑家 | by 張錦滿

香港傳媒發達,但一向少關心從事藝術工作人士,所以就算出現超優人材,大眾仍不知道。最新例子是王維新,今天要由其家族後人建立網頁,向我介紹他祖父是傑出人像雕塑家。

王維新(1905-1988)生於清末光緒年間,福建晉江縣人,乃書香世代,可惜當時政局風雨飄搖,父親早喪,而他只曾在私塾修讀兩三年,一切學問與技藝,均要靠自學。

1920年代,他與許淑謙結婚,然當時軍閥混戰,褔建地方軍濫徵兵丁,他被迫和弟弟逃至香港。

後來他怎樣成為雕塑家,現在無從稽考。可以推測是,他手指靈敏,擅長拿捏泥土。那時候,廣東多地出產人手捏造泥公仔,就算在香港,也會常見,或許他喜愛,自己也跟著造來玩。他碰上一位名師也許並不難,他本身天份高,只要得到高人指點,他便可很快領悟箇中竅門。他經過努力反覆練習,便有能力提升自己功藝,終能成為可獨當一面的技匠,可為客戶造人像雕塑。

抗日戰爭結束後,他轉到廣州追求較佳生活,有機會為多位政要名人塑像,名聲漸高,賺得不錯收入,有能力把留港家人,接到廣州與他同住。

在當年國民黨時期廣州,王維新以江西景德鎮瓷泥,混雜其他材料,雕塑比真人略小一些的人頭像,包括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杜魯門、馬歇爾等古今中外軍政界名人。當然,他是拿著照片來造人像,工作過程中不會緊張,另外由於創作時間比較長,壓力較小,就算造得不夠好,亦可以從頭來過。估計他能克服所有困難,可以應付整個創作工程,便能自學成為雕塑手工匠。

王維新作品最風光時刻,大概在1939年參加過美國金門博覽會,展出蔣介石像,受到華僑熱讚,而他又為美國羅斯福造像,並輾轉交到羅斯福手上。此外,他又造巨型佛像,其中三座,現在仍供奉在荃灣圓玄學院內。可惜佛堂內,香火鼎盛,從來不是欣賞雕像的適當場所。至於收藏在富人家中的人像,私家重地,想看也沒可能。現在只能憑他家族後人所提供的作品圖片來看,他造出來的人頭像,表情生動,栩栩如生,其逼真程度,達到高境界。

然而他能否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佔一席位,乃一問題。由於今天大家沒能看到他的作品公開展出,很難評價,一切判斷皆言之過早。此外,他的作品材質也要考慮,估計他的作品多屬泥塑,今天不會可能與銅像、石像放在同一層次。

王維新孫兒、我朋友告訴我,他祖父關心時事,反對獨裁政治,支持為人民、為自由奮鬥的政治家和軍人將領。可以想像,他不單只樂意為他敬仰的名人造像,更會十分投入。

王維新肯勤力進修、多閱讀、能夠獨立思考,所以他就算沒受過藝術學院訓練,他仍能憑創作熱情,順利造出成果理想的人頭像。

到了1956年,王維新舉家又搬來到香港,只留下結了婚的大女兒留在廣州,他在香港與家人總算享受過安定快樂日子,況且他在香港能結識不少官紳名流,為他們塑像,經濟環境漸趨好轉,弄兒抱孫,樂也融融。他除了熱愛雕塑外,還發展另一興趣,寫書法。

王維新與他的孫子,在香港相處過快樂時光。我的朋友追憶他祖父往事,寫下幾個段落:

他睡在(廣州)極狹窄擠迫的大廈樓梯角,月亮猶在雲裡。他好像聽見月光曲在飄浮,然後快速隱逝如一盆曇花開落;一夢間,他走出街外,久立至清晨。雨雲從低空壓下;傘下,他被雨水擊中。

某一天,他拿起毛筆,卻寫不出一個字,因窗外的風正在呻吟,他的思想好像又被雨水擊中。天空另一邊卻照耀著猛烈太陽,這是南中國獨有的太陽雨。那傾落的汗珠狀的金黃色,像在嘆氣。夕照裡看到的,似乎只剩下這國家的前世今生。人們以血腥抗議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是六十年代末期的某天,不管神州大地或小小香港,都動盪不安,但他和一家人卻堅強地留下來。

又一天,他想畫一幅畫,是一個旅人流落在漫長旅途上,但該幅畫焦點在哪裡?事實上是他握住筆,靈感卻被時間順手牽羊了。他的目光開始在空氣中閃爍、結晶,看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接著八十年代過去……

他在山野四處尋找可以造工具的材料,但灰濛天穹醞釀著堂皇理由,要下一場大雨。他又被雨水襲擊,那雨水以重力加速度俯衝,像可以射穿皮肉,但他卻努力護著這些竹材和木材,抱回家中,造出一件一件可雕塑出一個一個人像的工具。

可是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條一條的平行線,彼此的距離說著永遠。

圖:王善誌提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