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諱衡《石磚系列》:獅子山下的對話 | BY JASMINE CHAU

世界停滯一年多,東京奧運及殘奧(又名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的實行猶如重拾喜樂的象徵, 讓各國各戶興奮不已。對此屆奧運,觀眾不僅期待參賽者的表現,亦就運動員數月來閉門 式的鍛鍊賜予掌聲鼓勵,向他們持守不屈不撓的精神致敬。這默默耕耘的生活態度,在香 港這個不夜城可說是隨處可見。雖則如此,各人對「香港精神」的解讀亦有分歧,認為不 能單靠待在辦公室到凌晨為標準。就此問題,或許可藉著香港藝術家廖諱衡 (Ticko Liu)的 作品開始略懂一二。

在盛夏的週末,前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路途顯得特別迂迴曲折。看著地下的影子,跟 隨路人的步伐前往小山坡 —眏入眼簾的除了汗流浹背的身影,還有靠近藝術中心時地面 出現的顏料、媒材及塵埃的足跡。在踏入群展《FlipSide 一體 N 面》的那刻,前方排列了 廖氏三幅抽象形式的風景畫。色彩奪目的線條在布面上重疊交錯,織出扣人心弦的感覺。 大型畫作中的抽象漩渦紋理佈滿布面空間,其效果帶有印象派大師文森特·威廉·梵高經典 之作的影子。有些畫作不能單靠一剎那的感覺,乃是要重複以遠及近的角度閱讀、回顧,像劍擊的步法前後進退,從線條與顏色揭開藝術家日復日,夜復夜對畫作的內心對話。

《微塵的故事》

倘若問道:「有什麼能夠代表香港精神?」,十居其九都會回答:「獅子山」。然而,這座位於九龍與新界之間的山峰,多年來已落入眾多藝術家的畫中,傳達眾所皆知的香港精神。水墨派藝術家呂壽琨及紙本藝術家江啟明所繪畫的山景與農田、木屋及城市連結,表達出城市發展的轉化。水墨所描繪的山丘色系平實,其媒材和筆觸的流動性卻展現了一種清透的意境。與傳統水墨作品相比,廖諱衡的獅子山地形廣闊,其鮮明色系驅使觀眾注視著抽象及暗湧的天空,以及左上方橘色的太陽。廖氏既抽象的曲線筆觸,以及明亮的線條貫徹整幅作品,把天空、雲層及山連結起來,彷如不停來返山景的世界。在山景之上,藝術家更添加了紫紅色的石磚紋理來代表日常常見的污跡及微塵。廖諱衡於九龍塘火車站驀然察覺的腳印、雨水及污垢正呼應著香港大眾每天為生存及生活的微小足跡。

與香港藝術家黃進曦相比,廖諱衡所描述的香港不是要引領觀眾進入另一度境界;反之,他透過三個月漫長的繪畫過程及反復自我提問,提醒觀眾要多觀察日常的足印及變化。藝術家的觀察看似平凡,卻是都市人忽略的一切。在群展中的「石磚系列」擔當著開幕的首領,不僅展示日出的開端,更從顏色配搭及運用中滲透出香港人做事細膩的本質。

《石磚如景 1》繪畫過程
圖片提供:藝術家廖諱衡

《石磚內的色彩》其中,藝術家特意採用油彩來塑造《石磚如景 1》,其理念是要畫出更豐富的層次及質感。完成草稿後,廖氏將概念投放至空白畫布上,嘗試配搭他思緒裡出現的色系。到正式下筆的一刻,藝術家經常與畫布來回切磋。「繪畫過程中每一筆都是錢,因此要格外小心和認真,畢竟油彩的價格真是非常昂貴,雖則是一個很好的投資」,藝術家笑言。在繪畫石磚紋理時,「每一條線都需要十足的信心,不然畫出來會很奇怪」。在顏色配搭方面,此系列本意不是為了營造色彩豔麗,而是藝術家想添加「本來看不到的顏色,有點像紫外光下細菌會呈現的鮮艷顏色,畢竟在這個時代對衛生要求更高」。藝術家與畫作的關係可 形容為兩者的私密對話。在本次展覽中,三張作品平排擺放;當中,太陽向觀眾透露作品中時間的元素,暗示我們的行為不是一時三刻構成,而是來自長年累月、日復日在工作及生活。在開始新畫作的時候,畫與畫家便開始述說獨特的故事。可是,要在空白的布面上留下首道筆觸,彷如首次見面的開場白,對熟練的藝術家而言也有一定的壓力。藝評人區凱琳更就此作出提問:「空白的畫布究竟是一個新人,還是一個潛藏千瘡百孔的舊人?」 1也許對年輕藝術家廖諱衡而言,每次繪畫都是新挑戰——他猶如那空白的畫布,卻在繪 畫歷史悠久的景象。然而,廖氏以嶄新的方式描序這個長存的精神,亦是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記載著香港人如何在當代社會拼搏的每分每秒。

《多重影子的藝術家》

奔放色彩的構圖可視為廖諱衡作品集的表徵之一。自 2017 年起,廖氏的作品內容、主題 及風格都變得成熟穩重。初期作品《Good Duck》以輕快筆觸反映孩童的玩樂心態,含有街頭藝術的蹤影,並貌似當代藝術家 Dana Schutz 的作品風格。在這銳變旅途,藝術家起 初偏愛用英文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其作品集亦一直深受英國藝術家 Andrew Salgado 的豐 富色彩筆觸影響。接著,一年後的作品《What is my dream》於 2018 年完成,帶有美國表 現主義大師 Jean-Michel Basquiat 的活躍及灑脫風格。同年作《Mr. Flower》既與美國年輕 藝術家 Hilary Pecis 的主題和構圖相似。然而,廖氏的近年作《The mystery box》利用紫色 為主線,反映藝術家如何透過這歷史悠久的顏色來傳達暗湧不安的感覺。在藝術家的視覺 詞彙中,東方及西方大師作品同樣給予他無盡的啟示——中國水墨的勾法和點法亦是藝術 家嘗試在畫布重現的技巧。而西方印象派大師梵高的早期作品,尤其對浮世繪的研究和領悟也對廖氏留下深刻的烙印,從而激發他去深究及吸納不同文化的繪畫足迹。

也許在香港立志成為藝術家的道路較為狹窄。在日往月來的光景下,其實每位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內與畫布交談,默默地突破自己的風格及發掘未知的潛力;不僅與自己競賽,更與其他年輕藝術家並肩奮鬥。一切的努力和時間付出都是為了用藝術媒介來跟這個巔峰的世界溝通,從中尋找同路人。這條道路雖艱辛又漫長,但不妨留意一下地上的微粒,便會察覺各人交錯的足印。

圖: 均由周銦鈿拍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