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隆是當今其中一個最具備爭議性的藝術家- 他的作品廣為人知,通俗可愛,卻同時備受批評,認為其藝術輕浮不雅。
要數當代最廣為人知的亞洲藝術家,非村上隆莫屬。他那些帶著天真笑容的太陽花,形狀怪異的虛擬生物,以及誇大性徵的動漫雕塑處處可見-普遍至連鎖服飾店的T-Shirt上,甚或至奢侈品牌的皮製手袋上,處處可見村上隆風格的足跡。但就正如他的前人們一樣,村上隆享盡盛名之餘亦一直備受爭議。日本人批評他把日本文化故意貶低以滿足西方觀眾的東方獵奇心態,西方國家的人們又覺得他把藝術商業化,而其作品更是難登大雅之堂。在二零一零年,村上隆受邀在法國凡爾賽宮展出其作品,引起近七千人連署反對,認為他的作品有瀆法國文化。哪怕如此,村上隆永遠都是帶著一副圓滾滾的眼鏡,臉上掛上一個大大的笑容。在這樣的樂觀和快樂背後,隱藏著的卻是對這個世界的感傷以及對未知無止境的探索精神。
怪異風格背後的文化傳承
村上隆出生於1962年。他略帶浮誇和幼稚的藝術風格可追溯到村上隆小時候對動畫的喜愛,他甚至一度希望以動畫師成為終身職業,村上隆其後考進了東京藝術大學,並專研傳統日本畫,因此在他日後的作品中都不乏浮世繪等傳統元素。畢業以後,村上隆選擇離鄉別井到紐約發展其藝術事業。他當時的信念是:先在西方藝術界奠定基礎,摸索自我風格,然後再回到日本重振當地的藝術市場。當時的西方藝術市場中普普主義/媚俗主義正大行其道,Jeff Koons 、Damien Hirst 等極其前衛的藝術家炙手可熱,事業均發展得如日中天。村上隆深受當時的風氣影響,參考了Andy Warhol 等藝術家以工廠生產藝術的模式,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 Kaikai Kiki,從此開啟他極具爭議的藝術生涯。
超扁平與日本流行文化
村上隆認為,次文化即係日本文化。他曾說道:「現代日本社會流行的共同點就是『幼稚』和『可愛』。」經歷過戰敗,經濟泡沫爆破和沙林毒氣攻擊以後,日本社會面臨著嚴重的身分認同危機,大部分人都對現實期望幻滅,而正正是這種絕望的大眾心理促成了超扁平文化的產生。動漫角色的天真爛漫,可愛甜美,就像一個避風塘一樣,為對現實社會失去期盼的日本人提供慰籍。村上隆主張以後全世界的藝術和文化都將會變成和日本文化一模一樣平面,而一直被輕視的卡通和動漫將會成為藝術史中的主要流派。村上隆毫不掩飾地將動漫元素加入他的藝術品中。例如在2008年以1516萬美元拍賣的《我的寂寞牛仔》,便展示了一個動漫化的年輕男子。他的陰莖勃起,所射出的精液如彩帶般圍繞著他。村上隆的作品不但形象扁平,亦往往包含了色情、暴力和可愛等元素,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日本御宅族所熱衷的動漫文化。
藝術就是商業
村上隆多次被譽為「第二個Andy Warhol」,而他同樣地逃避不了人們對其藝術作品商業化的批判。村上隆曾與多個國際奢侈品牌合作,包括植村秀彩妝,Louis Vuitton和Supreme。他把其招牌的太陽花圖案加在這些動輒價值不菲的奢飾品上,即便帶有強烈的違和感但卻備受追捧。就如他的前人們一樣,村上隆把商業元素帶進藝術當中的做法一直備受評擊,人們認為他在販賣和貶低藝術。村上隆卻認為,藝術與商業是密不可分,因為唯有商業化帶來的資金才可以支撐著藝術繼續發展下去。因此,即便村上隆已年逾五十,他仍然堅持每年推陳出新,與不同國際品牌聯乘合作推出一波又一波熱銷產品。
藝術,對很多人而言是高尚而帶有距離感的。村上隆的創作卻拉近了大眾與藝術的距離,以天真可愛的風格和簡單明瞭的線條,帶出深層次的思考,例如生與死的循懷,以及當今社會現象。在那些色彩繽紛的笑臉太陽花背後,隱藏著的是村上隆深厚的傳統日本美學修養以及他對世界的感受,反思和希冀。
Text by Astrid Kwok
Illustration by Alan Cheung @hehohood_alan
#takashimurakami #takashi #murakami #japaneseart #contemporaryart #art #superflat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hoto: Kitmin Lee


Excuse Painting: Contemporary Art Appreciation, 2019 Acrylic on canvas
57.7 × 49.1 cm each (2 panel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2019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Sacrifice Fresh Blood, 2019
Acrylic on canvas mounted on aluminum frame
300 × 234.4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2019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Blue Life Force, 2012
Acrylic on canvas mounted on aluminum frame
300 × 234 cm
Astrup Fearnley Collection, Oslo, Norway
©2012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Kamakura Period, 2011
Acrylic and gold leaf on canvas
134.5 × 120 cm
Collection of Nick Taylor
©2011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hoto: Kitmin Lee
Installation view of “MURAKAMI vs MURAKAMI”, Tai Kwun Contemporary, 1 Jun – 1 Sep, 2019

AlUla, 2019
Acrylic on canvas
57.7 × 49.1 cm each (2 panel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2019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AlUla DOB, 2019
Acrylic on canvas
600 × 1500 cm (30 panels, 300 × 100 cm eac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2019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Excuse Painting: Tai Kwun Museum, 2019 Acrylic on canvas
57.7 × 49.1 cm each (2 panel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2019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hoto: Kitmin Lee
Installation view of “MURAKAMI vs MURAKAMI”, Tai Kwun Contemporary, 1 Jun – 1 Sep, 2019From left to right:
AlUla, 2019
Acrylic on canvas
57.7 × 49.1 cm each (2 panel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2019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