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於藝壇的早期留法中國藝術家 | by 張錦滿(CHEUNG KAM-MOON)

今年1月中在北京,意外看到重要展覽《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該展主打1930年代留學巴黎而後來回國、沉寂無名那批藝術家,其中有幾位甚至首次出展。

中國人出國留學(包括遊學)運動始於1870年代,到1930年有「勤工儉學」之舉,更把留學潮推至火熱。當時代,歷年來公派、自費到外面讀書是為救國,卻有過百人選擇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雕塑,吸收西方學院派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等美術諸流派,引進到中國美術裡,發展出中式油畫、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美術類別,當然也同時帶動相關新生活方式。

該批留法藝術家中,有多位創出極高成就,像趙無極,朱德群和程抱一等,都獲得法蘭西藝術學院和法蘭西學院院士等崇高榮譽。此外,1966年在巴黎中煤氣毒去世的常玉,近年也從台灣走紅到香港和大陸。

今天,藝術拍賣市場火熱,吳冠中、趙無極、熊秉明、常玉、朱德群等名字,常出現在報章雜誌、電視和網路視頻,紅到家喻戶曉。要注意的是,當今在拍賣場上幾位億元級華人藝術家,都一直長居於海外,並沒有回到中國。換句話說,當年法國學藝回國人數較多,卻只有徐悲鴻、劉海栗、林風眠、吳冠中等幾位,其藝術成就與聲名還算很響亮,然而遠遠不及留在國外的數人那樣輝煌。

中國大陸在過去幾十年,不時出現思想整頓運動,並發生過文革浩劫,連累到美藝學者、藝術家無從發揮,甚至很多還變得無聲無息,像隱俠般消失於藝壇。幸好,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獲得「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專案」國家藝術基金,可以發掘該班消聲匿跡藝術家出來,並趁中央美術學院慶祝成立一百周年、正邁向第二個百年時,成功舉辦這個開年大展。

我初次到中國美術教育至高殿堂,並參觀其美術館,它由日本著名建築師磯崎新設計,「鯊魚頭」外形由青岩板鋪成,上有4層,下有地庫。我開了眼界。

是次展覽從40餘家公私機構及個人借來50多人200餘件作品,重點展出的留法藝術家有吳法鼎、王靜遠、王如玖、顏文樑、江小鶼/江新、潘玉良、李超士、徐悲鴻、劉海粟、曾一櫓、王子雲、郭應麟、方君璧、韓樂然、張弦、常玉、李金髮、林風眠、滑田友、黃覺寺、司徒喬、林文錚、謝投八、吳大羽、周碧初、廖新學、蔡威廉、劉開渠、常書鴻、呂斯百、唐一禾、龐薰琹、秦宣夫、雷圭元、唐蘊玉、鄭可、黃顯之、王臨乙、吳作人、曾竹韶、胡善餘、李瑞年、蕭淑芳、董希文、劉自鳴、呂霞光等。

上述名字中,我只認識幾個,絕大部分聞所未聞,實在傷感,原來絕大部分留法藝術家回來,都沒有作為,其中多位甚至是首次「亮相、現身」,可見近幾十年動盪政局、不穩時勢,如何摧殘當年出國學藝的有為青年

今天資訊發達,我們還可以鉤沉,仍有機會發掘在中國苦難年代,那群走在先鋒,在巴黎,與當時最尖端藝術精英奮鬥、比試的中華精英。他們如果現時仍受冷落,便是國家不幸。

圖片提供:張錦滿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第489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