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二十萬人口的現代藝術大都會遊記 | by 張錦滿 (Cheung Kam-moon)

瑞士不僅以湖光山色壯麗大自然享譽世界,其實同時是現代藝術集中地。在瑞士各城市中,第三大城市Basel(巴塞爾)20萬人口不到,卻擁有40座博物館,而其中至少有五、六座美術館屬國際級,尤其令人眼亮。世界著名藝術博覽會Art Basel便起源於該城市。在現代藝術領域上,Basel其國際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Basel這個小城,為甚麼會如此注重現代藝術呢?原來有歷史原因。一切與一次飛機失事有關。1967年4月,Globe Air一架飛機在降落時發生意外,117人死亡,巨額賠償會令公司破產。大股東Peter Staechelin面對財政困境,他不得不考慮出售由他擁有、放在Kunstmuseum美術館裡的多張名畫。他先拿出一張梵谷,賣了330萬瑞士法郎,繼而預備再賣兩張畢卡索作品《Les deux freres》(1905)和《Arlequin assis》(1923)。

該美術館策展人Eva Reifert馬上跳出來說,該兩張畫乃代表畢卡索立體主義的開山與收山之作,在藝術歷史上十分重要,一定要留在美術館裡。熱心市民聽到這個說法,便自發上街請願,要拯救該兩張名畫,不能將之賣走。結果政府連同一個基金會,在該兩畫推出拍賣前,出資600萬瑞郎,然後加上私人捐獻,籌得240萬瑞郎,總共集合成840萬瑞郎,足可以應付空難索償需要。

畢卡索聽聞Basel市民該次救畫行動,深深感激,願意捐出兩張畫送給Basel市民。此個奇蹟般拯救現代藝術品事件,讓全市上上下下的人都上了一課,知道現代藝術品可發揮各種力量,埋下了Basel成為現代藝術之都的種子。 
今天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會到Basel朝聖。從香港出發,多乘瑞士航空(Swiss Air),直航機飛到商業大城市Zurich(蘇黎世)。機場相連火車站,只要走幾步便可。到Basel火車每小時皆有,班次頗密,車程兩個多小時,便到達Basel,其實還算方便。Basel街上店舖並不怎樣跨張霸氣,市面商業味不那麼濃烈,畢竟乃人文與藝術之都。

旅遊資料著重介紹官方主流的Kunstmuseum美術館,和以瑞士藝術家Jean Tinguely(1925-1991)為名的Museum Tinguely。後者較特別,主要展出Tinguely的機械式動態(kinetic)展品,例如十多呎高、闊、橫的巨型鋼鐵機器,參觀者腳踏開關,便可令機械展品運轉。該些機器並無生產作用。可是我無從入手去思量創作者所表達之意想以及其意義。館內同時展出其他瑞士藝術家Gerda Steiner
Jorg Lenzlinger的裝置,作品呼籲地球人注意環境生態惡化,再不行動,一切美好便會消失。

官方傳媒也推介私營的Fondation Beyeler美術館。它自1997年開幕以來,已有700多萬人進場參觀。我自然不錯過這熱門地點,今期我在這裡也特別向大家報告。

創辦人Ernst Beyeler(1921-2010)初在文物和版畫店工作,後來接手經營,從此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包括後來藝博會Art Basel等。他得過法國和瑞士政府勳章。在1992年,他聘請意大利建築師Renzo Piano(作品包括巴黎龐畢度美術館)來打造他的私人美術館。該館特別在設於兩座公園Iselin-Weber Park和Berower Park之內,所以該家美術館特色,在於結合大自然與現代藝術品。在該館內,特設玻璃外牆,讓參觀者安座室內,可欣賞外面由ARGE公司設計的花園,以及大片翠綠景色。

該館現正進行加建工程,增加空間,來放置Beyeler豐富收藏。今回我幸運遇上罕有的Balthus(1908-2001)回顧展,各時期代表作難得集齊在一館之內,讓我走一回便大致認識該位20世紀最後一位藝術大師。巴爾蒂斯本名Balthasar Klossowski,生於巴黎,藝術史家父親德國波蘭裔,畫家母親德國猶太裔。逃避戰爭,他輾轉到瑞士日內瓦學藝術。他於1934年在巴黎首開個展,贏得不少肖像畫委約。1937年他結婚,1942年定居瑞士,生了兩子之後,在1946年單身搬往巴黎。1962年,他出差到日本,遇上女畫家出田節子(Setsuko Ideta),兩人於1967年結婚,誕下女兒Harumi。

傳奇的是,Balthus與出田節子及女兒後來在日本成為時尚界名流,而夫妻畫作也受國際重視。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第484期

圖片提供:Beyeler Museum、張錦滿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