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了解林風眠與吳冠中生平?「藝文香港」展出六位國寶級大師巨作|BY 張錦滿

11月16至19日(周三至周六),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5G有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盛會「藝文香港」(ART HONG KONG)。該藝術展覽由紫荊文化集團主辦,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集古齋承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合出版集團、K11 Art Foundation、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協辦,古物古蹟辦事處、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書畫文玩協會、《美術家》、西泠學堂等多家文化藝術團體支持。

此個由官方、建制團體合辦的藝術活動為期四天,免費向公眾開放,同期舉辦五場有關中西文化藝術現狀及藝術交易市場發展趨勢等主題的國際藝術論壇。其中一場「藝通中外 文貫古今」是重點項目,與會論者包括:
香港M+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皮力;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楊志剛;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
香港海事博物館總監肖猷思;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
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古物古蹟)蕭麗娟;
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考古)馬文光;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鄒興華等重量級嘉賓。

「藝通中外 文貫古今」圍繞傳統與中國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中西文明溝通中的地位和作用、香港文化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路向、香港考古的當代意義等話題展開對話,從資源、品牌、活動等方面立體推動香港與內地、中國與海外的藝術交流,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華文化藝術的普及,營造「人人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氛圍。

本次「藝文香港」活動的重中之重,是現當代中國藝術家名品展,共展出現當代藝術家作品近40幅。展覽現場特設大師作品展區,甄選吳冠中、林風眠、徐悲鴻、陳樹人、傅抱石、齊白石六位國寶級大師經典巨作。官方機構選擇上述六位國寶級大師,認定為探索中國藝術現代性的先驅人物,引人思考,那代表官方說法嗎?這裡只談前面兩位,因為人生與香港有深厚交集,而且其遭遇較傳奇,所以值得讓讀者多認識一下。

最高藝術院校校長林風眠

1919年7月,19歲的林風眠中學畢業,收到留法勤工儉學消息,立即行動,在同年12月25日,便乘船赴法,成為該計劃第六批學生。1921年,林風眠轉入法國國立第戎美術學院學習西洋畫,天賦異稟的他大受賞識。9月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並得以進入Cormon(克爾蒙)工作室學習。

同時間,他遇上人生中第一位愛侶——德籍奧地利姑娘羅達,柏林大學化學系高材生,一見鍾情,不久便結婚。遺憾羅達生下孩子後卻因產縟熱逝世。三個月後,孩子也跟隨往生。然而悲劇並沒有結束,1922年林風眠父親亦離世。一連串打擊讓林風眠之後畫作總帶有孤獨憂鬱氣氛,期間創作4.5米長,2.3米高油畫《摸索》,聚集希臘荷馬、中國孔子、義大利但丁、法國雨果、俄國托爾斯泰、英國莎士比亞、德國歌德等群英,畫面宏偉,線條粗獷奔放,黑、灰色調憂鬱沉重,引人深思。該作品於1924年5月,掛在法國東部斯特拉斯堡的「中國美術展」裡,蔡元培以重頭嘉賓出席,被該畫深深吸引。當時,蔡元培提出「美育代替宗教」,而林風眠正努力「調和東西方藝術」,兩人英雄所見略同,開始交誼。蔡元培多次和夫人到林風眠住所探望他,見他生活清苦,還資助他三千法郎。

1925年4月18日,林風眠再婚,與第戎美術學院雕塑系同學阿麗絲·法當結合。為了擺脫對前妻思念,他和新夫人搬到第戎城外鄉下。該年聖誕節後,林風眠與阿麗絲回中國。他當時並不知道,蔡元培已經保薦他擔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而介紹信寄出時,他已登上輪船。

船抵達上海港,他看見岸上大紅條幅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年僅26歲的林風眠,就這樣稀里糊塗地被「架」到北京,當上全國最高藝術學府校長。甫上任,他便邀請已經65歲鄉巴佬木匠、未接受過正統書畫教育的齊白石任教。雖然北京藝專國畫系教師群起反對,而齊白石亦不肯到洋學堂教書,但經不住林風眠多次登門勸駕,並準備藤椅,終說服他坐著上課。

1927年,北平藝專開設寫生課程,大膽請來裸體模特兒進課堂。林風眠教學理念和方法深深影響整代藝術家,至今被中國美術教育界視為先進。可是當時反對勢力向他壓迫,他終辭去北平藝專校長職務後,南下杭州時發表《致全國藝術界書》,「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這一目標與蔡元培當北京大學校長時觀念一脈相承。

次年1928年,國立藝術院在杭州成立,蔡元培又聘請林風眠出任院長,並且親自題寫「國立杭州藝術院」校名。林風眠得到大力支持,便大顯身手,廣納強大師資陣容,西畫系有吳大羽、蔡威廉,國畫系有潘天壽、李苦禪,雕塑系有李金髮、劉開渠,圖案系有孫福熙、陶元慶,中文系有鍾敬文、張天翼等等。他並親自教學。執掌杭州藝專校政十年,乃林風眠一生最輝煌時光,在詩意的西湖邊棲居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段日子安居樂業、享受天倫。1937年8月,日軍鐵蹄南下,終結林風眠在杭州建設「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重鎮的夢想,也擊潰他安穩美好生活。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林風眠天真,以為自己又可以施展抱負。可是現實殘酷。他到杭州,見一切面目全非。同時,杭州藝專經過院系調整,改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原有教學體系被一概推翻。1951年,他心灰意懶,辭去教職,回到上海南昌路舊居,靠賣畫為生。迫於生活壓力,夫人和女兒、女婿於1955年,離開上海,投奔巴西親戚。林風眠成了孤家寡人,過著清貧閒適生活。

林風眠與傅雷是二十多年摯交,1966年,傅雷自殺給林風眠致命一擊。林預感自己劫數難逃,他決定毀掉自己幾十年來所有畫作,以絕後患。他把畫撕碎,泡成紙漿,然後沖落馬桶去。但畫還沒毀完,紅衛兵便來抄家,他和上海其他知名畫家都被送到上海美術館進行政治學習,接受審查。1968年,剛從美術館放回家住幾天的林風眠被公安人員帶走。直到預審,他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特務」。

1972年底,周恩來介入,他被釋放,再不敢畫畫,帶著一身傷病,艱難生活。「文革」結束後,葉劍英幫助,他得以出國探親。他用34幅舊作換得從香港到巴西的單程機票,轉機四次,飛行40多個小時,看望已分別22年的妻女。臨行前,他贈畫給朋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林風眠來到香港,鄉親林汝祥安頓他住在九龍彌敦道530號永僑大廈17樓的中僑國貨員工宿舍。後來他在太古城金楓閣購置物業,深居簡出,憑記憶重畫「文革」時期作品,一直畫到生命終結。

1991年7月,林風眠突發心臟病,住進醫院,他人生絕筆,是應傅雷之子傅聰之約題寫「傅雷紀念音樂會」七個字,落款是「林風眠」。他前後住在香港14年,弟子遍天下,他中式油畫,影響深遠。他一生傳奇,其歷史境遇,聞者皆會唏噓。

法蘭西通訊院士吳冠中

說過林風眠,看看他一位學生吳冠中。他於1919年,出生在江蘇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高小畢業後,他進入無錫師範初中部,成績優異,幾乎每學期都獲得江蘇省教育廳的清寒學生獎學金。

1934年,吳冠中抱工業救國理想,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的省立工業職業學校電機科。讀完第一年後,全國大學和高中一年級生須利用暑假集中軍訓三個月,他遇上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就讀的朱德群。受後者影響,在1936年,吳冠中轉學進入藝專。

後來,抗日戰爭開始,國立杭州藝專多次遷校,吳冠中隨學校撤離杭州,經諸暨、江西龍虎山、長沙、常德,一直到湖南沅陵,再到昆明。後來越南戰局危及昆明,學校又從安江村搬遷到四川璧山縣。期間,吳冠中因為崇拜潘天壽一度轉入中畫系,但後來又轉回西畫系。

1943年,吳冠中畢業,到了沙坪壩重慶大學建築系任助教,教素描和水彩。期間,認識了朱碧琴,即後來的妻子。1946年,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選派留學生赴歐美留學,吳冠中以全國繪畫專業第一名成績,取得公費留學法國。同年,他與朱碧琴在南京結婚。1947年夏,吳冠中等幾十名留學生搭乘郵輪「海眼」號飄洋過海。同年秋,長子可雨在宜興出生。

吳冠中是拿中華民國公費往法國進修,於1951年夏畢業後,便想過回饋國家,可是老家貧窮、落後、飢餓,所以他也有疑慮。另一方面,他在巴黎畫畫,不忘老師林風眠保留中國美學的藝術觀,其作品不受重視。此時,他尊敬的巴黎高等美術學校老師Jean Souverbie(蘇弗爾皮,1891—1981)勸他回到中國去,說這樣他才能從自己傳統根基上發出新枝,走出要跟隨西方還是保持東方美學這死局中。

在1951年,吳冠中回到祖國。1953年,他在清華大學建築系任副教授;1956年,北京藝術學院成立,他當油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64年,他轉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可惜好日子不長,他很快便遇上多個文藝整風運動,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更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他繪風景畫,卻仍被批為西方「資產階級形式主義堡壘」,滿身毒素,因此屢受逼害。他要把自己畫作沖進馬桶,還被迫創作連環畫、宣傳畫、年畫等。到1973年,他才得以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成為他回國後首次個人展覽。後來他當上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1979年),全國政協(1985年),政協常委(1994年),又任中國油畫學會名譽主席(1995年)等。

2002年,他獲選為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l’Institut de Fance)通訊院士(Correspondant),是該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首次頒發該榮譽給亞洲人。2006年12月7日,他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吳冠中不想留自己作品留在中國。他捐獻200張佳作給新加坡,另外亦贈給尖沙嘴香港藝術館至少77幅畫作及大批文物。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肺癌轉移,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

林風眠與吳冠中兩師徒,一脈相承擁護中式美學,畫作具共通性,卻各具特色,且同為中國藝術開闢創新之路。然而「藝文香港」活動現在推崇林風眠與吳冠中畫作,卻沒提到他倆人生道路走得艱辛。

與此同時,展覽另特邀王天德、林天行、郝量、張恩利、章燕紫、梁遠葦、劉建華、謝曉澤共八位海內外知名當代藝術家聯合參展。他們大部分藝術品皆圍繞本次展覽主題、全新創作而成。他們各自獨特而鮮明的藝術風格,運用繪畫、錄像和裝置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他們深入思考與藝術表達「古今對話 中西互鑒」這一主題,充分詮釋出傳統藝術的當代性、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以及中國藝術在文化潮流中的獨特性。

本次「藝文香港」活動另一看點為首屆「西泠盃」全港青少年書畫篆創作大賽優秀作品展。此項比賽,面向全港中小學校,共徵集來自226所學校推薦的近千幅參賽,經評選委員會層層遴選,最終評選出80幅優秀獲獎作品,展現出香港青少年藝術水準和美學素養。主辦機構此次還特意邀請十位西泠學堂特聘名師到現場,展示及教授水墨畫、水彩畫、書法、篆刻等,讓現場觀眾直接欣賞及學習藝術。

同場加映——相關單位簡介:
主辦單位:紫荊文化集團
紫荊文化集團於2020年底成立,乃綜合性大型骨幹文化央企,集團採取深圳、香港雙總部管理模式,立足香港,深耕大灣區,重點發展影視產業、傳媒資訊、出版發行、文旅演藝、金融投資等五大業務板塊。旗下目前擁有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基金報社、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紫荊雜誌社、銀都機構有限公司、香港聯藝機構有限公司等直屬企業,是鳳凰衛視的第一大股東。

承辦單位: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
由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鄭志剛博士於2007年創立,為香港非牟利慈善機構。基金會致力培育青年在藝術修養、人文素養、實踐創新及國際視野等方面的才能,通過舉辦交流活動、青年論壇、調研實踐等項目,深化香港與內地以至海外青年的溝通及協作。

承辦單位:集古齋
集古齋成立於1958年,是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藝術品專營機構,主要經營金石書畫、古籍善本、文房四寶等藝術品的銷售,以及舉辦大型藝術展覽、字畫拍賣及藝術教育培訓為核心業務,乃香港及海內外極具影響力的著名文化藝術品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