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香港現代主義建築

今年是包浩斯學院建校一百周年,我們與Charles Lai 黎雋維一起在本港尋找與之相關的建築。

香港的建築風貌遠比想像中豐富。既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也有古色古香的中華傳統建築。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這些別具特色的建築背後,蘊藏著的是更珍貴的寶藏——一棟又一棟隱身於石屎森林中的現代主義建築。它們外形毫不搶眼,低調地藏身於錯綜複雜的街道中,支撐著這個繁忙都市每天的運作。奈何,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又有多少人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呢?

在過去的七月,香港藝訊請來香港大學建築系博士候選人黎雋維導覽中區現代主義建築遊,途徑現已改建成五星級酒店的美利樓、律政司署、郵政總局以及大會堂等地方,探索現代主義在香港留下的種種痕跡。黎雋維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及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並曾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及香港大學SPACE建築系任教,現正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修東亞現代建築歷史。他亦兼具文化評論人身分,定期在各媒體上發表文章。

「其實香港有很多建築物都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甚至乎是受到包浩斯學院所培育的建築師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早於二十世紀初期出現,著名的艾菲爾鐵塔便是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雖則現代主義在戰前難與當時極流行的裝飾藝術媲美,但它在歐洲建築風格裡卻已開始靜靜地萌芽。一九一九年,包浩斯學院在德國威瑪成立,從此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現代主義建築師,對現代建築風格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別於一般美術學院,包浩斯要求學生摸索不同材料和物質,並以工業化為學校發展傾向。後來由於納粹政府的迫害,很多原屬包浩斯學院的師生紛紛在二戰前後逃難到其他國家並擔任教職,以至包浩斯風格可以全球性地發揚光大,並延伸出粗獷主義,國際主義等風格。例如曾擔任包浩斯學院校長的格羅佩斯,他在二戰前移居美國並於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教,其弟子便包括設計中銀大廈的貝聿銘。就正如黎雋維所說,包浩斯的影響力並不止於一座座的建築,它厲害的地方在於會透過不同的媒介去散播到全世界不同的角落,以至遠在亞洲的香港也受到其熏陶。

「在香港我們可以看到包浩斯的影響……很多時候都是在細節的處理上。」

一九六零年代的香港正值經濟起飛,有大量南來人口遷入,香港普羅大眾對公共設施的需求日漸增長。有見及此,港英政府決定大興土木,委託本地以及為數不少的外國建築師,為香港設計了大量標誌性的建築,同時打造國際都市的形象。當中最為人知的建築便包括了一九五七和一九五九年分期落成的前中區政府合署,一九六二年落成的香港大會堂以及一九七六年落成的第四代香港郵政總局。現代主義建築並不只能在中環及金鐘等繁華地區中找到,即便是普通建設如街市又甚或至是公共屋村等都能見到現代主義的蹤跡。比方說一九五三年建成的前必列啫士街街市和一九六四年建成的燈籠州街市等等,雖然它們沒有優雅的白色外牆,其窗戶的幾何線條甚至是水平性均能見到現代主義的痕跡——整齊均等而不花巧。由此可見,現代主義的足跡其實在香港隨處可見,並已融入日常生活的細節當中。

當天的建築遊路經中區多座現代主義建築,而當中黎雋維認為最能凸顯包浩斯風格的建築便是舊中區政府合署。舊政府合署並非一座特別高的建築物,但它的外觀及佈局均具備水平性,並且非常強調橫向的延伸,就像包浩斯的校舍一樣。

「這種對於工藝工匠的執著,在今日的香港幾乎經已完全消失。所以我認為,一九五零、六零年代的建築裡面,有不少細節仍然很值得今日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去參考。」

一九五零至六零年代可算得上是香港建築的黃金時代,中西風格並存,百花齊放。就像黎雋維所說,當時的工務局是一個非常前衛的機構,裡面的建築師對於建築所用的物料、工藝和設計非常講究。他們設計一座建築,並不僅僅是為了履行職責,更是把他們所受的訓練和學習到的知識融入到建築作品當中,令到建築物不只實用,也能展現出當代的美學要求。可惜的是,隨著時移勢易,不少精彩的現代主義建築都逃不過拆遷的命運。而近年的政府建築物亦偏向千篇一律,遑論與上一代的現代主義建築相提並論。

「香港,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於國際建築討論的地方。」

踏入二十一世紀,保育這些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了迫切的議題。它們曾經令到香港聞名全球,但現時卻漸漸被時代所湮沒。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現代主義建築都被遷拆又或重建作其他用途,例如前中區政府合署。或許我們習慣了現代主義建築帶給我們的便利性,卻忽略了它在美學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現代主義建築以最簡約的線條,洗去鉛華,成就務實而簡約的美感。因此,平時不妨多加留意身旁的建築物,說不定會發現到這些大隱隱於市的瑰寶。

A FILM BY ALAN CHEUNG NARRATED BY CHARLES LAI
INTERVIEWED BY ASTRID KWOK
PRODUCED BY HK ARTION

#建築#現代主義#建築遊#美利樓#律政司署#郵政總局#大會堂#包浩斯#建築師#黎雋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