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國際建築界最高榮譽——Pritzker普立茲克建築獎,頒發給日本建築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他今年88歲高齡,乃自1979年普立茲克獎設立以來第46位獲獎者,又是第8位獲獎的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在世界各地有100多件作品,數目驚人,而在中國佔了十多件。在百度網上,大家可看到他其中九件精選代表作。
今年一月,我在北京看過他設計的建築作品──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08年)。這裡我作過粗略介紹。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該美術館用地呈弧形,磯崎新因此便造出迴旋鏢形狀,外面石材幕牆與屋頂曲線,形成三個類似立體迴旋鏢外殼體,像巨型蒙古包或愛斯基摩房屋,又像「鯊魚頭」。其出入口和頂部,有三個切面,採用玻璃幕牆,既增加該建築的通透性,同時又滿足採光需要。
外牆全鋪灰綠色水沉青岩板,每一塊的色澤經過時間沉積,並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呈現各不相同的微妙變化。灰色外牆協調中央美院校園內其他的灰磚建築,而深沉顏色給人感覺中國最高藝術學府般平實穩重,統一中卻微微變化,低調而又具現代大氣。
整座建築密封無窗。依我在歐洲看美術館經驗,新的多數開大窗,盡量讓天然光進入展覽空間,這樣看美術品比較舒服、合理、正常。不過,也有博物館、美術館不設大窗,讓室內空間不受窗戶規限,可自由發揮。我不知道中央美術學院甚麼要求,磯崎新在該美術館不設窗,完全倚靠燈光來看畫,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亦有如此,所以此點存而不論。
該館總面積為近1.5萬平方米,地上四層,地下二層,局部地下一層,面積相當大,可同時舉行多個展覽。資料說,美術館藏品1.3萬餘件,古今中外佳作皆儲存。我印象最深刻是,有大展廳專門放置歷年學生優秀作品,這很難得,既鼓勵在校學生看看師兄師姐成就,也讓外界知道,當今中國重要藝術家,很多個出身自該校。
該館地面大堂中空,內部沒有立柱,天花有幾層樓高,每個人進來都會仰望,感覺自己渺小。空間放幾件抽象雕塑,為美術館定調,讓參觀者一下子便瞭解,走進來便是要現代藝術品。
四川成都新津知美術館
另一位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Kengo Kuma)亦在中國設計知美術館(Chi Art Museum),位於四川成都新津老君山腳下,雖離開市中心頗遠,較難去到,但設計傑出,值得介紹大家去參觀。
那座建築總面積為2353平方米,外形內斂,以瓦片作為元素來構成,形成富有變化的水波紋樣外觀。內部設計很具特色,滿溢禪意,運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築物與自然有機相融,盡顯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東方哲學。我還未到過那裡,然而看附圖,已感覺到那裡空靈寂靜,動靜相宜。
該美術館視覺識別系統(Visual identity,簡稱VI)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Kenya Hara)擔當。整間美術館的標準色、標準字和辦公室一系列標誌,都採用統一設計,完整表達出美術館的理念、文化、服務內容,容易讓公眾看見與接受。此外,建築師和建築公司,亦簡單將名稱字首當成圖形來組合,創造出屬於自己視覺識別系統的標誌。
知美術館由花樣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1777.HK)資助,乃民辦非企業機構,經成都市民政局依法登記,其核心理念是「萬物、見解、常新」。它成立目的,是在當代藝術的國際化語境中,探討東方美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知美術館該館積極探索人自身的靈感與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體藝術領域裡,追尋前沿可能性。它已確立一套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收藏及策展系統,要建構完整和開放的藝術史。它態度完全開放,要從已知朝向未知,從眼前朝向無限。因此,它邀請隈研吾來打造禪意空間,實在適合。
圖片提供:張錦滿及知美術館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第492期)
#普立茲克建築獎 #磯崎新 #ArataIsozaki #日本建築師 #中央美術學院 #隈研吾 #KengoKuma #知美術館 #ChiArtMuseum #原研哉 #KenyaHara #禪意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