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創新演繹:賽馬會「傳 · 創」非遺教育計劃 | by ALICE LEUNG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工藝經過現代創新藝術的洗禮後亦變得更有魅力,得以保存。而賽馬會「傳 · 創」非遺教育計劃則體現了傳統和創新的完美融合,結合研究、教育和活化三大元素,重新定義及推廣香港的非遺藝術。

相信不少人都有留意到近年備受大眾喜愛的新式點心,當中以卡通人物為主題的流沙包、創新茶點更是不少年輕人的「打卡」熱點,而這些港式點心和早茶文化實際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一部分。除了早茶文化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工藝經過現代創新藝術的洗禮後亦變得更有魅力,得以保存。而賽馬會「傳 · 創」非遺教育計劃則體現了傳統和創新的完美融合,結合研究、教育和活化三大元素,重新定義及推廣香港的非遺藝術。在計劃的第一屆展覽中,觀眾能看到傳統工藝剪紙、紮作、長衫與當代藝術碰撞的火花,再度感受到傳統的魅力。

「傳 · 創」計劃由賽馬會贊助,與嶺南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合辦,邀請當代藝術家和傳統工藝大師設計和教授課程,讓學生透過體驗式學習及當代藝術手法吸收傳統工藝精髓,活化香港非物質文化藝術。計劃希望在加深香港青少年對本地非遺瞭解的同時,將香港傳統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由6月27日至7月7日,「傳 · 創」計劃展覽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一連11日展出第一屆學員的創作成果,讓大眾一睹新生代對於傳統工藝剪紙、紮作、長衫的創新演繹。

是次展覽的重頭戲之一是剪紙技藝創新作品展,學生以傳統剪紙技法「陰剪」、「陽剪」作為創作框架,結合現代藝術思維,打造出一幅幅獨一無二的作品。剪紙傳統來自於中國北方,不但是香港流行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亦是生活中喜慶活動常見的裝飾品和點綴。展覽中首次公開學員在計劃中的藝術作品,形式分別有在傳統作品上加以創新,改變傳統婚宴上的紅雙喜和祝壽宴會上的祝賀剪紙;以傳統技藝為框架的新式作品,用剪紙方式勾勒出摩登城市景象、本土時事及學員內心世界;以及加入凸字、浮雕立體元素製作的另類剪紙作品。除了學員的作品,展覽亦展出了由當代藝術家和傳統工藝大師所創作的作品,例如有呂惠珠女士結合了新舊香港城市風光的「太平有象」一作。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年輕人和藝術家創作出各式剪紙作品,讓觀眾在展覽中一睹剪紙技藝的創新展現。

除了剪紙技藝,「傳 · 創」計劃中的紮作和長衫製作項目亦在展覽中扮演重要角色。「傳 · 創」計劃邀請了傳統工藝大師陳煜光先生製作巨型搭棚裝置作為展覽中心,運用不規則屋頂及現代設計、用料建構出當地藝術美學與傳統搭棚工藝結合的矚目文化舞台。除此之外,在棚架內四處亦佈滿了全新面貌的創新紮作作品,包括燈籠、麒麟頭、紙紮人偶等,當中紙紮人偶更是學生將現代藝術創作技巧、個人特色與傳統工藝結合的創新紮作藝術,每一個作品都極具特色。在展覽首天更有麒麟表演和長衫時裝秀,以棚架為舞台,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互相配合,將紮作技藝和長衫製作技藝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當中長衫時裝秀的服飾以傳統長衫製作工藝為本,再加入學生獨特的個性和形態,衫身合一。雖然表演節目只在展覽首天舉行,但當中的紮作和長衫藝術品在餘下展覽皆開放,為觀眾提供精彩絕倫的藝術觀感。

在創新隨處可見的香港,傳統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視,因為缺少了傳統的根基,創新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賽馬會「傳 · 創」非遺教育計劃和其作品展,透過將傳統工藝重新演繹,不但為藝術創作帶來新血,更將傳統與現代大眾重新連繫起來,重燃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