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是一個無比抽象的概念。即使身在其中,也難以將其具體化地形容- 是一個城市的迷失嗎?抑或一地的思鄉?
人們往往會對身處於的空間產生感覺,卻又難以量化地去形容。是次由西九文化區M+展亭呈現的「境遇-五個人」展覽,正正回應了了這個疑難。五位不同國籍的女性藝術家,各自以相異的藝術媒介,具體化了她們對空間的構想。 適逢M+大樓即將完工,此次展覽亦是一場與土地的對話,去探索藝術品與M+所在地的關係與意義,從而反思M+園區未來在本土以至國際舞台上的定位。
是次展覽一共展出五位當代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美國籍但生於古巴的Ana Mendieta、來自香港的馮美華、南韓籍的李昢、德國籍的Charlotte Posenenske以及特別委約創作的西班牙藝術家Lara Almarcegui。
Ana Mendieta(1948-1985)自小離鄉別井,被迫離開熟悉的家人和夏灣拿,入住位處美國愛荷華州的孤兒院。這段別離的經驗在她心底刻下創傷,亦深深地影響到她日後的藝術創作。Mendieta透過把自己的身體輪廓壓在塵垢、沙地和泥土上,並以火、水和煙等媒介去把這些痕跡轉化成烙印,從而展開她與土地、過去、現在的對話。是次展覽將會展出其《輪廓系列》等短片,參觀者能夠籍此機會欣賞她如何以尖銳的方式把其無形的感情轉化成有形的藝術。
馮美華(1952-)是香港當代流動影像藝術家。她致力於探究及創作實驗電影,並於1985年與鮑藹倫、黃志輝和毛文羽創立「錄映太奇」,全力支持實驗錄像和新媒體藝術創作。她的作品往往緊扣本地歷史和政治議題,例如是次展覽中放映的《她說為何是我》(1989),便紀錄了一位蒙眼女子漫步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當中不乏殖民地建築和傳統中國廟宇建築交插的鏡頭,暗示了創作者在港英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的這一年對香港前景的擔憂,以及對身分認同的迷思。
南韓籍的李昢(1964-)近年專注於雕塑創作。她經常利用金屬,矽膠和水晶珠等物料,去具體化她對建築和環境的想像。她的靈感來自於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烏托邦思想家和建築師對未來的構想。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李昢成長於南韓軍政府獨裁的年代,而她的雙親皆為異見人士。因此,她的小型建築模型亦帶有她對烏托邦國度的嚮往。
Charlotte Posenenske 的作品極具可創性以及前衛性。她深受極簡主義影響,喜愛利用工業材料和工序去創作她的作品。跟一般的藝術品不同,她的雕塑作品可以被重新組裝,將創作的主權交予策展人,從而帶出她的作品的可變性。Posenenske的創作生涯同樣具備可變性。她在1968年決定離開藝術界並成為一個社會學家,耗盡畢生研究勞工關係。是次展覽便展出了她一系列的「方管」創作,不少作品更隱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參觀時可多加留意。
Lara Almarcegui是這次「境遇-五個人」特別委託的藝術家。多年來她均專注於城市與環境的關係,尤其喜愛探索被廢棄的和荒廢的土地。Almarcegui的創作媒介非常特別且豐富,包括攝影、出版物和裝置藝術等等。在M+大樓落成之際,她便以簡潔的列表記錄了M+大樓的建築用料,從而促使參觀者思考這些建築物與土地之間有形和無形的關係。
「境遇 – 五個人」
日期:2019年6月7日至10月20日
時間:11:00-18:00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
圖片提供:M+及相關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