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就是作品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古今中外藝術史中,人類的創作就是來回往復於寫實和抽象之間。初期固然刻意求寫實,當技術發展到盡頭的時候,會產生激烈的反作用力,將創作欲望往回頭反彈,繼而向抽象的方向繼續發展。當抽象的觀念走得太遠,以至過份抽離於現實生活,反作用力又會再次出現,迫使創作者掉頭重新向寫實的空間探索。但是第二次的反彈不會輕易掉頭,時代的洪流會推動創作者衝破上一次的極限,無論是形式上抑或觀念上,如此才能帶動整個文明的突破和進步。不同種類的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猶如鞦韆的規律運動,儘管擺幅時大時小,節奏時緩時急,就是離不開圍繞著生活的兩個極端之間的無形局限。無論是繪畫、雕塑、詩歌、音樂、戲劇、電影、建築,莫不如此。
然而,請別以為這是對藝術創作的二元對立簡單劃分方法。在鞦韆處於兩個盡頭之間,尤其當它愈接近地面的時候,其屬性卻愈難以被定論。若然我們擷取其中一個搖擺運動中的靜止畫面,因涉及觀看角度的問題,要評論鞦韆是在上升中,還是下降中,在加速中,還是在減速中,可以有眾多不同的觀點。事實是,運動中的鞦韆,於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點中,都正承受著來自不同方向的力量,致使其屬性也在不斷地變化。在它上升的時候,有下墜的力作用在它身上;在下降的時候,又有往上拉的力作用在它身上;只要它離開了最靠近地面的中心點,理論上便置身於永恆的動態之中,而屬性亦難以被定義。
駐紐約藝術家艾倫.奧菲斯特(ELLEN ALTFEST)的繪畫主題皆來自對日常生活的觀照,這是唯一客觀的事實。
她習慣對主體以一比一的比例進行描繪,所以作品的尺幅差異很大。大尺幅的作品可達一點五平方米,小尺幅的只有不足二十平方厘米。奧菲斯特著重繪畫的技巧和對細節的描寫,很少用大片的色塊,其大尺幅的作品因而須要花費好幾個月,甚至超過一年去完成。她的作品主題多樣,無論是靜物、植物,抑或人體,通通都來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所見。所以從這個方面觀察,她是一個寫實主義藝術家。
奧菲斯特在香港白立方的個展「綠蘊」中(展期至三月十六日),展出的盡是藝術家的小尺幅作品。其中一幅較早期的畫作《樹》(2013年),以一棵枯樹的樹幹為主題。奧菲斯特在創作時花了幾個月時間在美國康州的樹林內進行野外實地考察,之後把作品的焦點放在一根樹幹表面呈乾枯、破裂狀態的局部紋理之上。至於另一幅與展覽同名的畫作《綠蘊》(2017年),畫布上展示出仿如地氈或石屎牆壁上的複雜紋路──如沒有任何背景資訊,觀眾一般會這樣想──其實奧菲斯特所描繪的是大自然中某個品種的白綠地衣。展覽中也包括以人體為主題的畫作,例如《構圖》(2014-15),但如果沒有先旨聲明,你很難猜出那片24.5 × 27.8厘米尺幅的畫布上描繪的三組圖案,乃是來自格子毛毯、編織地氈,和人體的肌膚。
奧菲斯特的繪畫展示出藝術家以極端客觀視角掩飾著的主觀焦點,同時呈現出以高度寫實技巧描繪出來的抽象視覺效果。較之她過去的作品,這種傾向在「綠蘊」個展中表現得尤其明顯。由於刻意選取了尺幅特別小的作品,細小的畫布使其對主體的客觀性描寫大大減弱,觀眾猶如透過藝術家安排的顯微鏡看世界,處於微觀層面的事物難免對觀眾產生出相當奇異、陌生和抽象的感覺。事實上,這種模棱兩可既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特性之一,也是藝術史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頁。
禪語有云:「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本來用以表達觀察世間事物的境界,但也有人用來形容觀賞或創作藝術的不同階段。對奧菲斯特的創作手法和背景多一些了解,即感覺她的作品「見山還是山」。我並非以此評論其畫作之深度,只是形容其作品與現實之距離而已。
(原文刊於《號外》2019年2月號)
#艾倫奧菲斯特 #ELLENALTFEST #繪畫 #寫實主義 #綠蘊 #樹 #構圖 #抽象 #藝術 #創作
艾倫.奧菲斯特 綠藴
Ellen Altfest Green Spot
Date:
2019.1.11 – 3.16
Venue:
White Cube
50 Connaught Road Central, Hong K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