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於內地畫壇的香港新派水墨 | by 張錦滿 (Cheung Kam-moon)

中華文化藝術,香港一直有發展,而在水墨創新方面,香港努力成果更顯著。

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設立於1974年,創始人蘇法烈(Fred Scholle)便見證香港發展新水墨經過。在成立45周年之際,世界畫廊特別呈獻「一畫會」回顧展,以時代見證者身分,持續支持香港水墨藝術發展,並回饋本地藝壇。

在20世紀30年代,留學德國回來的中國教育部長蔡元培便大力推廣藝術,就算國家窮困,仍鼓勵、資助幾批學生到日本、歐洲去學藝術,其觀念開放程度,後來再沒有另一位教育高官達到。

接受西方藝術衝擊,中國水墨便不能不蛻變。在1960-1970時期,台灣水墨畫家已掀起改革大爭論。1969年人類首度登陸月球,台灣劉國松看到電視轉播,見地球和月球畫面,於是便以水墨結合拼貼技巧,創作太空畫系列,首幅作品《地球何許?》甚至引起美國學術界注意,後來他還被邀請到美國在大學任教。

同一時候,香港水墨畫界也出現創新。自幼受畫家父親薰陶的呂壽琨(1919生),於1948年從廣州來到香港定居,1962年擔任大會堂博物館名譽顧問,而於1966年起在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教授水墨。他本人在工餘大量寫生,繼而發展出抽象禪畫,開創香港新水墨先河。之後,他的學生紛紛成長,追隨他走新水墨之路。1968年,呂氏門生成立「元道畫會」,到1970年,擴充為「一畫會」,為本地藝術家提供交流契機,鼓勵藝術家形成自我風格與獨特嶄新面貌,於筆墨中揮灑各自的思想與情懷。

「一畫會」有吸收其他媒介藝術家以及來自不同創意範疇創作者,例如西畫、雕塑,甚至是書法、設計和建築界的藝術家。各會員一方面基於香港獨特地理環境,融匯現代西方藝術思想,用水墨為媒介從事創作;另一方面則回歸中國傳統,卻突破舊有藩籬。「一畫會」構建香港現代藝術多元互通的包容特色,賦予水墨新內涵精神,確開創出一個水墨畫新時代。

第一屆會展於1971年10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那時候,中國大陸還處於文化大革命黑暗裡。在差不多半世紀後,世界畫廊呈獻《水墨先鋒之一畫會》,展出10位風格迥異成員最活躍於1970至1985年間所創作的標誌性水墨設色紙本作品。他們包括:周綠雲(1924-2011)、徐子雄(1936-)、靳埭強(1942-)、顧媚(1929-)、梁不言(1940-)、梁巨廷(1945-)、吳耀忠(1935-1987)、潘振華(1936-)、王勁生(1928-)和楊鷁翀(1921-1981)。

這裡我特別選介其中兩位。周綠雲個性鮮明,畫風獨創,造出香港現代水墨發展上「最深邃和最富於時代心靈氣息的作品」。她吸納西方現代派中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特色,並參照中國古代潑墨畫法和書法的線條和結構,同時追尋莊禪的哲思及意境。此次展出的《樹之八》與《印象之一》便體現著藝術家是如何以她敏銳易感的心靈結合嚴謹的筆墨功底,創造幽秘玄妙的精神世界與嶄新的視覺語言。

展覽會其他亮點作品包括吳耀忠的《山路》。他曾是石礦場董事,經常目睹爆石,常見機械改變大自然。生活經驗教他運用中國山水畫取景方法,把風景納入畫中,卻將所有景物變形為精細圖形,用重疊手法重新安排到畫面之中,形成個人特有的繪畫語言。他構建的奇觀景象,帶有現代科技式浪漫氣息。

「一畫會」乃香港藝術史重要一章,有機會勿錯過參觀這個小小回顧展。

圖片提供:世界畫廊

水墨先鋒之一畫會
Date: 
2019.1.11 – 3.9
Venue:
Galerie du Monde
108 Ruttonjee Centre, 11 Duddell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