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 Susan Yeung 楊素珊

藝術本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生活是藝術的靈感來源,而藝術則是生活的濃縮與提煉。對於不少香港人而言,要欣賞藝術品,需要去到畫廊、拍賣行或者藝術展,與日常生活總相隔一段距離;然而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藝術品已逐漸融入城市景觀,成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裝置藝術則扮演著這一角色。

以往藝術品大都陳列於博物館與藝術館,希望提升藝術品的聲譽及價格,但另一方面亦阻隔了觀賞者與藝術品的緊密聯繫。裝置藝術的出現,則打破了昔日傳統藝術的框架,觀賞者可與其直接互動,也能讓藝術家即時了解觀賞者的反應與意見。裝置藝術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由「空間」、 「技術」與「人類體驗」作為創作基本元素,並在當下不斷延伸、發展;八十年代之後,大部分的裝置藝術都計劃成為長期展覽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在日本瀨戶內海直島上,由草間彌生擺放的幾個波點大南瓜,已成為遊客的打卡熱點;對當地環境而言,也成為重塑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

當熊貓遇上山茶花

正因裝置藝術總是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如今與商業的結合亦成為裝置藝術發展的另一趨勢。筆者近日到訪山城重慶,見證當地的地標性建築國金中心(IFS)發佈全新城市原創藝術裝置“LOVE.FOUND.”。這件藝術品由義大利國寶級藝術家、建築師Simone Carena與華裔藝術家Yihong Hsu量身打造,創作歷時一年。鋼鐵鑄造的山茶花樹,與不鏽鋼打造的大熊貓,結合了藝術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對藝術的認知,以及對山城的情感,亦讓整個重慶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

另一藝術與商業結合的例子則是北京僑福芳草地,創辦人黃建華是著名的收藏家,但他信奉「收而不藏」,把其藏品創造性地融入他打造的商業空間與生活空間中,這種開放性的藝術展示形式,讓公眾得以零距離「體驗」和「分享」藝術之美。如他所言:「把藝術品放在公共空間,讓它成為公眾的藝術品。」這樣才形成了北京僑福芳草地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反觀香港,雖然近年Art Basel、Art Central等藝術盛事已為城市增添不少藝術氣氛,但拉近藝術與市民距離的最好例子,仍是各大商場的裝置藝術。例如,海港城近日邀請美國著名空間設計團隊SNARKITECTURE於海運大廈露天廣場舉辦首個互動藝術裝置企劃“BOUNCE”,亦在室內美術館擺放巨型白色與銀色波波陣裝置藝術,配以一條大型滾軸,讓巨型彈彈波於軌道上滑行;藝術家希望藉此刺激觀眾的想像力,釋放日常壓力,重新定義昔日習以為常的玩物。

把藝術拉近人們的視野中,便能發覺身處在商業之中,身邊亦能被藝術和創作所包圍,同時反思創作者背後的寓意與寄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