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博會上不能錯失的藝術家|BY 張錦滿

10月23日,下雨天星期日兩點,來到台北世貿一館門口,帳篷下塞滿拿傘人,多是年輕輩,部分還在忙於打開孭袋取錢包,排隊買入場券。新冠疫情下,台北大型文化活動仍一個接一個,而台北人亦已習慣防疫簡單措施。本來往郊外或去逛街的民眾,都可以逛室內藝術公園作代替。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每年10月舉行,今年已邁入第29屆,一切駕輕就熟,就算在最多觀眾進場的星期日,甚至是下雨天,秩序仍井然,雖然大會門口確狹窄,令現場擠湧。

去年在同一地點我已來看過Art Taipei,而在幾個月前,亦到過這裡參觀大型國際藝博會Art Dangdai(台北當代)。那是由駐在香港的美國人總監Robin Peckham岳鴻飛丶與英國人聯席總監Magnus Refrew任天晉,連同UBS(瑞士銀行)台灣總經理陳允懋,聯合主辦。該對英美組合,在香港主辦國際藝博會Art Hong Kong多年,之後把整盤生意賣給瑞士商,後者便將之轉化成香港Art Basel。再之後,他倆移師台北,另起爐灶,連同台灣UBS,已經三年春季舉辦Art Dangdai(台北當代),規模可以比美香港版Art Basel。

有朋友已從香港來台北兩個多月,過去每年看香港Art Basel,我邀請他初體驗Art Taipei,讓他直接表達觀感,值得我紀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進場逛大半圈,他初步感受到台北人遊藝博會,本質上與香港社會有閒中產階層看Art Basel相同,皆趁周末趁熱鬧,沾染文化氣息,不亦樂乎!

他表面觀察,我同意。Art Taipei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今年適逢協會成立30週年,所以參展者踴躍,共有138家,包括89家台灣畫廊,與38家外地畫廊。

朋友發現到Art Taipei展場與香港Art Basel設置大不同,中央核心位置,不闢為半個籃球場大面積公共空間,沒展示超巨型雕塑或超大型裝置來震懾參觀者。主辦Art Taipei乃同業公家組織,首要目的是讓各畫廊好好做生意,畢竟不同於美術館功能,要刺激觀眾思考。Art Taipei展場動線,少有非賣品來分散參觀者專注力。我朋友與我都同意Art Taipei如此規劃,讓參觀者在走行人通道時,集中看各個參展畫廊,並且容易看到每個攤位最大範圍展示空間。促進現場交易,比甚麼都重要。

粗略瞭解場地佈局,看過近半畫廊展品後,我倆倦意起,便坐下來飲杯咖啡,同時打開會場地圖,計劃觀展策略,選擇細看幾家熟悉畫廊。

場內38家外地參展商,我倆發現日本畫廊不下十家,集中在一起而自成一區,多展出動漫公仔畫作,皆很搶眼,吸引多人圍觀,相信價錢較低,會達成熾熱交易。

韓國畫家權能(Kwon Neung)幾件作品前面聚集很多人,他把古今中外最熟悉畫像集合一起,又模彷國際著名畫家所繪人像畫,將之集合於一畫中。此法相當聰明,在國際展覽場上,總會打中目標觀眾。想不到該畫家是由香港觀止堂(Admira Gallery)代理。該畫廊亦展出台灣女藝術家蔡芙郡畫作,圖象特異,前所未見,我對之留下印象。

香港漢雅軒與台灣淵源深遠,早於1988-1989便在香港推廣鄭在東、邱亞才、于彭等台灣畫家。它亦曾在士林開設畫廊,環境優美,有電影到那裡取鏡。

漢雅軒一直不缺席Art Taipei與Art Dangdai,我便在該展位看到陌生的葉世強(1926-2012)作品。到今年Art Taipei,漢雅軒更進一步,只展出葉世強一個人畫作,還全力推廣文字書《星移:葉世強/葉偉立》,向這位前輩藝術家深切致意。

葉世強出生於廣東省韶關,父親為他奠定良好書畫基礎,他年輕時已立志從生活中體驗真正藝術。1948年他來到台灣,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之後,他曾在多所院校任教,學生眾多。1969年他逐漸確立自己風格,利用簡潔俐落色彩和現代感構圖傳達禪意與人生觀,並月旦世事。他不輕易售賣作品,以教書和製作古琴謀生,生活瀟灑,不慕名利,離群索居。他先後獨居在新店和花蓮郊野,家裡沒有冰箱、電視、電話、熱水器,粗茶淡飯數十年。要看他作品甚至得渡船過河,兼要上山,而台灣多家畫廊曾接觸他,他都趕客。香港漢雅軒張頌仁山長水遠、不辭勞苦去拜訪他,卻只會面15分鐘便要結束。

葉世強婚姻富戲劇性,八十歲時與相差廿三歲、分手又復合的愛人林如意結為夫婦。葉世強臨終時,林如意聯絡到漢雅軒張頌仁,告知他,丈夫要把所有作品交給他處理。

漢雅軒不負所托,安排後輩藝術家葉偉立,自2015年開始,投入研究素未謀面、隱世前輩葉世強遺物與檔案、文件,並整理和拍攝葉世強於灣潭與水湳洞兩個代表性生活地點—-房舍與畫室,規劃成紀念館。

《星移》收錄約一百幅彩色圖版,再現葉世強生前畫室與住所,並展示他作品。該本大型專書還彙聚知名藝評家Boris Groys(鮑里斯.葛羅伊)、策展人張頌仁、攝影家兼藝評家陳傳興、藝評家曾少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Corinne Diserens(柯琳.狄瑟涵)等之評論文章。

該書由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而英文版則會於明年由Flâneur Culture Lab推出。我到場時,見張頌仁和葉偉立忙於為《星移:葉世強/葉偉立》(Constellations: Yeh Shih-Chiang/Ye Wei-Li)大型專書簽名。

發掘隱遁前輩藝術家葉世強之傳奇人生與創作,本屬台灣文化工程,卻由香港漢雅軒張頌仁策劃,並透過當代藝術家葉偉立來重塑和引介,實為台灣、香港文化佳話,意義確非凡。

葉世強畫作不具像,圖案卻獨特,而趣味視覺排列特別,少見,然而其東方韻味內涵,並不晦澀,我相信日後他不難被廣大畫迷認識與接受。漢雅軒當仁不讓要為他造廟,肩負發掘與推廣之重量文化工程,未來會得到理想回報。

尊彩畫廊每年都去香港參加Art Basel,有七年歷史。今回我特別陪朋友去該展位,在老遠便看到朱德群佳作掛在攤位外牆最當眼處。見到主人我便問,攤位內還有其他朱德群作品嗎?她說,要看朱德群更多作品,到畫廊吧,可慢慢看箇飽。做生意要放長線。

我隨即請教她,大家已經知道台灣有全球最多張大千、趙無極、常玉作品,那麼朱德群作品呢?她爆料給我知道,台灣藏家收朱德群作品亦會是全世界最多。我說,會是因為他曾於1951年起任教台灣師範大學,期間他舉辦過畫展而留下作品嗎?

她回答非也,朱氏成熟佳作皆居於巴黎後期才完成。我說,朱氏於1997年12月7日,獲頒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並在2001年6月,再獲騎士級學術界棕櫚葉勳章,而在7月14日,又獲騎士級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到2006年5月12日,他甚至獲頒歐洲傑出人材奬。台灣藝術雜誌有多份,藝術傳媒應應都有報道上述消息,而台灣收藏家收到該些入市訊號,皆會先後行動吧!現在朱德群已晉身億元(港幣)俱樂部四成員之一,在海峽兩岸三地,台灣收藏家會因為文藝傳媒報訊而先一步行動,因此今天便皆收穫豐富。文藝傳媒會有大貢獻,實在不能忽視!

隨後,我又與香港朋友去看長期展售常玉作品的耿畫廊,去到該攤位,竟然連一小張常玉畫作也沒見到,而我倆只看到陌生73歲藝術家蘇笑柏身歷疫情後所嘗試之新作《煥然一新-3》。該千萬台幣級鉅作,在清亮蘋果綠表面下,依稀見層層漆料,而在油洗後呈現纖細而典雅裂紋與肌理,似在迎接新時代。

轉過頭到隔壁采泥畫廊,見兩公尺高四聯畫,熟悉幾何圖象,是年過九旬、1950年代台北東方畫會「八大響馬」之一霍剛作品。遠看我以為是舊作,看畫名《抽象 2019-015》才知在2019年新創。老藝術家仍孜孜不倦突破畫作尺幅,繼續無拘束搭配代表性的藍、紅、白,並利用色彩對位,製造出既突兀又協調的多重色階悖論效果。霍剛同儕有蕭勤,現皆仍在發新枝,令我佩服。

台灣畫廊協會主辦Art Taipei,我倆集中關注台灣本土畫家自然不過。場內新加坡、法國、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法國、美國、英國等畫廊,我倆只能走馬看花,目掃作品而已,恕無停步細看。

遊Art Taipei,盡觀台灣資深與年輕畫家新作,深覺台灣整體底子深厚,雖然作品仍屬較小格局、低調、含蓄,此皆預料之內,但總算具瞄頭。在離開展場一刻,我感悟到舉辦Art Taipei意義,在於發掘遺珠,助長下一代創作人,培養新買家,並與國際畫廊交流。社會大眾要與各家畫廊有共識,才能完成台灣重大文藝建設工程,大家齊努力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