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易說:「藝術不用語言,它是符號,它是色彩,它是感覺。」
近年來,歐美藝壇掀起「公仔」熱潮,連拍賣行也有Art toys這個類型。現在,不單只Art toys受歡迎,各種「大公仔」亦紛紛出現,尤如雕塑般受到重視。
或許大家一時間,沒有注意「大公仔」與雕塑之分別,其實兩者完全不同。簡單說,村上隆、奈良美智所造的立體作品,便不是雕塑,而是「大公仔」。那些是空心,內裡只是金屬枝架而已,然後外面包以鐵皮,造出具象圖形出來,例如卡通動物、人物形象等等,再繪上顏色、圖象。
雕塑則通常是木、石、金屬材料,內裡實心,藝術家以刀斧,在物料上,一刀一刀雕刻出圖形物像來。兩者相比,雕塑乃費時費力之作,至於「大公仔」,製作功夫則輕盈很多。
近幾年,台灣出了位「大公仔」藝術家,其作品在美國和歐洲多個城市熱鬧街頭展出,甚受歡迎,可以相信,他具潛質走紅國際,大家不妨留意。
洪易,1970年出生臺灣臺中,1988年畢業於臺中明道高中美工科,因為喜歡畫畫,高中畢業後,一直以畫圖方式寫日記,希望每天都繪出所見到的美麗人、事、物。
這位素人本來經商,開過餐廳和做過其他多種生意,2000年,一次偶然機會,進駐臺中二十號倉庫,於是大家便都稱他為「藝術家」。
他默默戴上這頂帽子,但心裡總有一絲莫明無奈,心想,創作這玩意,是自發性、是靈性,而非特定刻意。
他進行創作,沒特別型態,沒有形式、沒有規則。
他將心與腦獻給他生活環境,用手、眼,把心中感受記錄下來。
他一直認為藝術並沒有那麼偉大,而偉大,在於無形。他將自我的生活和在民間汲取的養分加以符號化後,在堅硬鋼材上,加上豐富色彩。他追求更多想像性和包容性,互相融合多種文化符號,並連結成為新的視覺和可能。他擺脫過去傳統所背負的各種既定印象,他要靈活呈現中華文化符號。
他從自己日常生活和在民間汲取材料,將之符號化後,便利用豐富色彩,繪在堅硬鋼材上,便成為他的作品,內裡包含很多文化圖象、符號。
他個性熱情豪爽,行為活潑開放,歷經20年努力,結果創作出紮實語彙,極具個人特色。他的「動物大公仔」作品,放在紐約、華盛頓街頭,吸引很多路人停下來,與之合照。可以相信,他的作品能發光發熱,其美感能改變周邊環境,並能讓普通人,從現實中找尋到快樂能量。
洪易尋找到自己藝術的未來,而現在外國邀展不斷,我相信他在國際藝壇聲譽,與日俱增。
我在淺水灣Artspace K開幕首展「冬喜」裡,首次看到這位臺灣知名當代藝術家洪易作品,該次展覽規模較小,只能看到大概,例如:可愛動物造型、圖騰、顏色鮮豔傳統文化、符號、典故及各種花卉等等,初步感覺他的作品活潑與色彩繽紛。
後來,我上網看Youtube,見他大量作品,他手繪、設計、焊接、鍛造及烤漆,製作過程嚴謹,要有技術才可完成。
看洪易大量作品後,見到其圖案來自真實動物,但同時有超現實想像,或許因此該些作品,讓大家從現實之中找尋到快樂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