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湖光山色見稱世界,然而北部小城Basel(巴塞爾),卻以數十座美術館、博物館作號召。當地朋友領我去看瑞士國寶級藝術家Jean Tinguely(1925-1991)美術館。初看該些kinetic art(機動藝術),由廢棄物料組裝的機械裝置,完全不投入。多月後,我看資料,瞭解Tinguely哲學,便感覺出其怪誕作品,卻具生命,頗堪玩味奇趣。
Jean Tinguely在1925年5月22日生於瑞士Fribourg。1941至1945年就讀巴塞爾美術學院。1952年,他偕夫人Eva Aeppli移居巴黎。
在第一次大戰後,達達主義興起,把世界遺棄的事物,諸如垃圾,重新組裝,變成文學、舞臺或藝術作品。
Tinguely發揮達達精神,他收集廢棄金屬物,把生銹、不能再用的鐵線、廢鐵等棄置廢物拼湊成藝術品,還給予動能,使之發聲,走動,甚至繪畫。該些大大小小的動能雕塑裝置,便變得有趣起來。
在1953年,他便開始其造型藝術家生涯。他首批創作是一組名為《祈禱的風車》(Les moulins a priere)的手動裝置作品。在1960年代,他自己兩項藝術概念已成形,有完整一套思想。他把廢物組裝,並將之動起來。在他世界中,沒有靜止不動的事物,一切都會改變流動。他有創作座右銘:藝術就是玩耍,以遊戲玩樂去激發觀眾。
他的機械式動態裝置,有成熟思想理論支撐,所以不宜當作實驗藝術來看待,因此他被邀請到紐約作公開展出。1960年3月17日,他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花園,創作機動裝置作品《向紐約致敬》(Homage to New York)。那是自動毀滅的機器,一架不能預知其運動過程的偶發機器(machine-happening),成為他的代表作。
他曾在訪問中說,他也畫畫,但從來沒辦法在繪畫中找到完成的瞬間,因此才投入動力裝置創作。他不雕也不塑,卻收集「機械垃圾」或者工業廢棄物、生銹鐵片、鐵管、齒輪、車輪、塑膠管、鍋蓋、鐵線,將之放到特定空間位置,建構成作品,然後賦予它們生命(動態)。
在創作早期,他的作品包括會動的抽象畫,以鐵線、金屬架造成不同幾何圖案,拼合一起,並會轉動,而幾何圖案上的白色、黑色、藍色及紅色在轉動時,變出不同色彩組合。早期是手動,到後來便全變為機動。觀眾按鈕,整件作品(機械部分)便動起來,會發聲,甚至會繪畫。
他不被作品形狀所限制,他作品當中每個部分,也可以配合動能而轉動起來。他認為只有在移動中才能找到事物的真諦,而我們身處在一直在變的時代,宗教、國家、法律甚至建築物,看來非常固定不變,但其實並非永恆處於相同狀態。
機械垃圾是無生命無色彩的冷性物料,經過Tinguely組裝,初看無疑會感覺怪異,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卻見到廢物可以透過組裝、接卸、轉動而產生變化,廢物變化出玩具形體,像具有新生命,可以說,他的作品乃化腐朽為神奇。
Tinguely充滿創造力,震撼人心,甚至蘊含哲理……其作品獨一無二,憑藉動態和互動手法貼近觀者,繼而諷刺工業社會盲目和物質化。他有自己一套藝術語言和審美觀,並認為藝術不應該處於崇高地位,不能離開群眾。
他對藝術及事物,理解及處理有方,讓他創作的機動藝術有了美好開端,更拓展了藝術的表現與互動性,儘管他的藝術地位在二十世紀中期還受到爭議。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第4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