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近現代中國藝術史上最重要藝術團體「五月畫會」| 張錦滿 (Cheung Kam-moon)

由一批求新求變的藝術家組成的「五月畫會」,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主要成員多移居海外,不少更在當地創造不錯成績,但礙於地域和政治隔閡,很少與香港藝術界溝通交流。去年世界畫廊挑選了其中四位重要成員於六七十年代繪畫的廿五件代表畫作,讓香港愛畫人管窺到畫會的藝術大概風貌,也理解到台灣及亞洲前衛藝術在開始與發展中時期的樣子。

成立於1956年
在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到台灣,當時甚麼條件都缺乏,當地上下人要從零開始,從頭建設。卻有一群藝術家,在最艱難時候,不行傳統寫實舊路,反走大眾不認同的現代抽象道路。該批求新求變的藝術家,於1956年,所成立的便是「五月畫會」。

他們於1957年5月在台北中山堂舉行首展,之後固定在每年五月舉辦畫展,以符合畫會之名。

該會成員後來不單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包括油畫、水墨等各種素材)真正開山鼻祖,還在國際打響名堂,實在可喜可賀。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五月畫會」主要成員多移居海外,礙於地域和政治隔閡,很少與台港中藝術界溝通交流,儘管已創造不錯成績,但卻在大陸和香港寂寂無聞。

四位成員香港聯展
極難得的是,香港中環世界畫廊,當仁不讓,排除萬難,挑選了劉國松、馮鍾睿、陳庭詩、胡奇中等四位重要成員於六七十年代25件畫作,至少可讓香港愛畫人管窺到五月畫會藝術大概風貌,並看到「五月畫會」四位主要成員劉國松、胡奇中等代表作,也理解到台灣及亞洲前衛藝術在開始與發展中時期的樣子。

劉國松在紙張上墨後,撕去紙筋,留下白線,創出「抽筋剝皮皴」。他不主張泥古,也不主張全盤西化,他放棄毛筆中鋒,要以自己技法,汲取西方創造精神,創造出現代水墨作品。他可能是五月畫會各成員中最早得到國際藝壇關注,被譽為「現代水墨之父」,當之無愧。

畫會其他重要成員例如陳庭詩也追上來創新。他幼年失聰,以「甘蔗板」來製作版畫,獨創出甘蔗板崩裂效果,成為其標誌性個人語言。陳氏創作還包括版畫、水墨、雕塑、書法等等。

胡奇中融合東方美學與西方藝術觀念,亦開拓中國近代版畫領域,創出別具一格作品,在油畫顏料中混入細沙,令畫面具立體感。他早期抽象繪畫富有東方美學氣息,到後期人物及風景繪畫,變得如夢似幻,充滿詩意。他的作品線條柔美、色彩綺麗、情感豐富。

馮鍾睿乃五月畫會另一重要成員,出身書香世家,曾提出藝術主張「縱向繼承,橫向移植」,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尋求當代抽象表現,成為台灣近代藝術發展先鋒。他的畫筆以棕櫚毛特製,創作水墨,繪畫重心不在臨摹外物,卻融匯抽象畫風,逐漸轉為探索生命,呈現內心對宇宙的想法。八十年代末開始,他在抽象構圖中加入中國書法,將漢字藝術化,並結合大量拼貼技法。

史上最重要團體
五月畫會引領台灣藝術,從古典靜物保守畫風,轉向走上現代藝術抽象之路,在台灣現代藝術發展路上擔當重要起承轉合角色,順理成章成為台灣現代藝術最前衛的藝術團體,並且成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最重要藝術團體之一,自不待言。

其實,畫會有個別成員早已亮相香港,例如2015年,馮鍾睿在世界畫廊辦過個展,而另一成員顧福生同年亦在誠品畫廊舉辦過個展「自我之歌」。

耕耘了半世紀有多,五月畫會各成員作品都已被市場肯定,劉國松知名度最高,大型作品,標價1,000萬港元亦很快售罄。香港藝術館固然藏有相當數量劉國松作品,而三藩市亞洲博物館也有不少他的作品。此外,也可預計西九的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會積極收藏「五月畫會」各成員代表作品。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2017年4月號

圖片提供:Galerie du Mond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