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怪清三代的瓷器受歡迎,這樣的粉紅誰又不愛?
粉嫩粉嫩的粉紅可來得不易。紫紅混白就變粉紅,這個現代連小朋友皆知的事實,在清代可耗費了大量工匠的心血。康熙皇帝酷愛西洋藝術,在紫禁城設御作坊,更會親自監督科學試驗、御品製作。其中從歐洲引入紫紅及鉛白的琺瑯釉彩,御作坊以紫紅混合摻了金紅的鉛白,才成就這樣討喜的色調。
紫紅以膠金體發色,把工匠看成鍊金術士也不為過。寫藝術稿時我總會不期然想起藝術家工作的樣子,北魏佛像、清瓷也好,我都不自主地把工匠想像成《鋼鍊》的眾人——這樣就能輕易地Visualise他們的創新、毅力和勇氣。而想起一眾英雄般的傳奇人物,披星戴月地研發這樣的色調,加上現代對顏色的Genderization,我很難不深深地迷上其中的反差。
說回粉紅。康熙皇帝的琺瑯作坊規模有限,燒製時間也不過匆匆數年,用的釉料都是斟量調製,多為鮮黃、紺藍、金紫等,如此的粉紅實屬極罕。無獨有偶,台北故宮博物館藏有一粉紅地琺瑯彩盌,器形、用色極為相似,但繪畫的主題並不一樣,估計是同時斟量製造,但出自不同工匠的手。有趣的是,雖然清代不時燒製成雙甚至一套數件的瓷器(雍正及乾隆朝時尤甚),但這倆製造時似乎不為成對。而對我來說,有兄弟甚好,就如上年佳士得拍賣的明宣德澆黃釉仰鐘式盌,還能在台北故宮看到,甚麼時候都能再次遙想當時。
香港蘇富比
2018年中國藝術珍品春拍
預展:
2018年3月29日至4月2日
拍賣:
2018年4月3日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五
Photo courtesy to Sotheby’s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