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平 (Ping Shen)在香港生活了37年,活躍畫壇,當香港畫家聯會副主席,既教學,又創作。上回我初看他個展水彩畫,卻看到大不同。我在畫廊繞幾圈,重複看展品,發現他原來不只擅長水彩,還精於版畫、水墨,可能油畫也不弱。這樣多才畫家要另眼相看,不宜以一般視之。
我細看他出身和成長經過,便理解他的水彩風景畫超然之處。他出生於北京,卻在上海長大,在16歲時響應國家號召,遠赴新疆加入兵團,被安排當美術員。兵團講求紀律,命令不可違,當年他受命繪年畫、宣傳畫、版畫、水墨畫、素描等等。「文革」大時代,全國天翻地覆變化,非自由創作,無疑是鍛煉,又是磨練。那時很多藝術老師流放到農村工作,後來文革結束,眾老師從牛棚幹校回來,巴不得將所有本領傳授給沈平及其他兵團畫家。文革無疑害苦了當時很多藝術家,然而新疆兵團繪畫生涯對沈平來說卻似乎有利,他得以奠定畫藝堅實基礎。
沈平在新疆生活17年,可說他藝術生命黃金時期,在該大時代氛圍下,他對新疆土地深刻感受,發掘出其天地和人民之美。因此,他繪畫新疆土地風景具多重意義,既對大地、國家和人民表達感激之情,也繼承和發揮眾老師畫藝。
沈平後來遊覽世界各地,發現沒有一個地方像新疆天山那樣遼原廣闊,並且春夏秋冬分明,風貌多樣。他無時無刻掛念新疆一切,黃沙、綠洲、村落、駱駝、牛、馬、礦工、老人、女工……等等樸素人情和生動景致,都繪入畫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改革開放,沈平輾轉來到香港發展,初為生計,當上旅行社編輯、廣告公司經理,生活忙碌,難靜心作畫。到1997年,他辭去工作,專心作畫,並開班授課賺收入。那時期,他的水墨畫《達摩》、《明天出山》、《蒼生》等,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並收進香港藝術館。此外,水彩畫《銅鑼灣船家》亦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他並在香港賽馬會主力教授水彩畫,教學相長,水彩畫功力也大大提升,至今香港藝術館已收藏他38件水彩作品,他無疑成為香港水彩畫大家。
沈平先後長居新疆(17年)、香港(37年),一生已與該兩地結下不解情緣,所以他畫兩地風景,並非描繪景物那個表面層次,而是包含對兩塊土地及其人文感情。他繪畫香港古舊樓宇街道、純樸離島郊區、小市民生活百態,例如在摩天大廈對面,穿西裝文員在大排檔進食,那真實寫照和都市情趣,正是香港風土。
在香港,他難於繁忙街道現場寫生,通常會拍攝照片,然後帶回畫室,靠記憶,重現照片裡畫面的光線。他的風景畫既歌頌大地與小人物,並且展現高超畫藝,也表達對熱忱老師的感激,充滿正能量,堪稱佳作。
水彩畫從西方傳入,但沈平用中國毛筆來畫水彩,而他也畫水墨。他兼掌水彩和水墨兩種技巧,會利用紙的皺摺製造粗糙感,表現大山肌理,顯示豪邁感。此外,他有在各地生活的豐富人生經歷,對人生喜怒哀樂體驗深切,而他的畫作亦滿載他的人情關懷。因此他的水彩畫,確有別於歐洲同行。沈平水彩畫接地氣,情緒歡愉,色彩鮮豔明快,並具向上入世精神,易受大眾接受。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2018年2月號
圖片由Sun Museum 一新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