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白色能畫出甚麼? | by 張錦滿 (Cheung Kam-moon)

近兩年,華人藝術市場出現新現象,林壽宇單色油畫,除了在高雄、台北展覽之外,還在香港佳士德、蘇富比、保利、Bonhams等公司拍賣。現正是時候認識在受追捧的極簡主義大師林壽宇(Richard Lin Shou-yu)。

林壽宇1933年生於台中顯赫之家,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家」第二十二代後人。他從小生長的宮保第,乃台灣最大清代官宅。他父親當建築師,而母親從事音樂。他生活在台灣中部最大宅邸霧峰林家的鼎盛時期,於16歲離家前往香港,進拔萃中學讀書。

1952年,他遠赴倫敦求學。1954至1958年,他進倫敦綜合工藝學院學習建築,受兩位現代建築大師Mies van der Rohe與Le Corbusier薰陶,摒棄多餘裝飾,以簡明結構和外觀,來傳達豐富的哲學內涵。同時候,他抱同樣觀念來繪畫。1958年他畢業後,在倫敦畫壇初試啼聲,於倫敦當代藝術院(ICA)舉辦個人展。金貝爾斐斯畫廊(Gimpel Fils)代理他的作品,於1959年再為他推出另一個展。到1964年,32歲林壽宇代表英國參加地位崇高第三屆德國Kassel Documenta(卡塞爾文獻展),可說在國際當代藝壇,嶄露頭角。

後來於1966年,英國重量級Marlborough New London Gallery(馬博羅‧新倫敦畫廊)與他簽約,助他在歐洲畫壇打出一片天,並為他舉辦過十餘次個展。到1967年,他入選美國第44屆匹茲堡國際藝術展並獲獎。

林壽宇當初畫的是風景,逐漸在追求簡潔與平衡中,發展出高度簡化和極簡形式的風格。

他實踐「少即是多」的現代主義思想,讓他一開始便邁向「冷抽象」路線,繼而演變出多種藝術風格都不離其宗。在youtube上,我看到多條有關他的視頻,其中一條見他唱京劇,可知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他在視頻中多次引用老子哲學,這裡列出幾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他又說:「五色令人目盲。」

於1960年代創作出他重新詮釋中國風景畫的《白色系列》,便確立他的獨特風格。畫中純淨白色,以重疊方式,巧妙地表現出濃淡、輕重、比例和密度各不相同的各種白色。偶爾畫中會加上一條黑色、紅色或黃色的細線或小方塊,給人一種理性又空靈的感覺。米羅(Joan Miro)曾表示:「在白色的世界中,無人能及林壽宇」。

必須補充,他也受過抽象畫大師Mark Rothko不少啟發。他的名作《深紅湖水與黑色夏日》對比紅色與黑色,如炙熱火湖,便令人聯想起Rothko作品。他以敏銳藝術感知力,將東方美學理念與西方前衛藝術語言融合創新,確實把傳統中國道家美學發揚光大,兼且豐富了亞洲藝術家對抽象繪畫語言的早期嘗試。他另一名作《構圖,藍與黑》大面積黑色比對明亮藍色,而《無題》則塗滿厚重醬紫色。他常以自然、時間來為作品命名,試圖搭建幾何抽象與自然之間關係,在深邃空間感中帶有一種東方宇宙觀內涵,預示他後來在幾何抽象路上走向極致。

測量與分割的概念也是林壽宇終其一生在藝術中探索的內在驅動力,這一概念的底層,是來自建築學和哲學中「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文思想。這一思想催生出日後他「繪畫浮雕」和「白上白」等獨特的藝術語言,更與其在油畫、版畫創作的理念相吻合。

林壽宇在1980年代初返回台灣,於1982年於台北龍門畫廊舉辦個展,為80年代台灣抽象藝術和極簡藝術掀起熱烈討論。隔年,他的作品《現代繪畫浮雕雙聯作》受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成為該院第一件現代藝術藏品。在聲勢如日中天之時,他卻突然於1984年宣佈「繪畫已死」,宣佈封筆不再作畫,轉向雕塑和裝置創作。

2002年林壽宇歸返台中,定居大里,2011年病逝。他長期探究純粹的極簡與低限風格,至今仍影響後輩藝術家。

圖片提供:Bonhams拍賣行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第491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