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useum 一新美術館位於觀塘海濱路,去年舉辦「百年好合:中國古盒藝術」展覽。該活動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華人廟宇委員會及百樂酒店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資助才辦成,在香港算罕見。
明清時代已普遍使用各種盒子,例如印盒、拜帖盒、書盒、手提食物盒、名片盒、鼻煙盒、玩具盒等等。拜帖盒相當特別,在明清時代,要拜訪某位人物或長輩,要先送上寫明拜會日期、地點、事由的貼子,而該張貼子,要放在木盒子裡,然後僱人把該個裝有拜貼的木盒子送到對方。整個過程,十分文明。
名片盒、鼻煙盒、玩具盒等,可能源於西方,而西方生活文化,便是通過那些小盒子,從外地引進中國來。當時候,小盒子由於包含新式和西式生活文化內容,所以具特殊意義,甚至可成爲貴族的身份象徵。那種附加的文化意義,確實有趣。
木材在古時中國是普通物料,而為了增加木盒身價,於是便有木盒雕花和鑲嵌黃金和寶石,這也自然不過。今回展出的盒子,上溯至漢代,下及清代,它們的形狀、材料、紋飾、大小、用途等皆隨社會發展而不斷演變,反映盒子工藝由實用性至裝飾性的進化過程,亦説明不同時代的社會追求不同的生活趣味。盒子後來逐漸講究,先從紋飾開始,工藝師透過紋飾來寄託感情及信仰。早期盒子流行花卉紋,後期則轉去新題材,如嬰戲、道釋人物、龍鳳等,刻畫得栩栩如生,反映民間各種殷切期望,例如神靈庇佑。
此次展出87件作品,最細小是清代圓蓋盒,直徑只有3.3厘米,另有一件桃形小盒,僅8.2厘米,內裡竟然藏福祿壽三星!最大件展品,則是明末清初紫檀書盒,體形達50.5厘米。
展出的盒子形狀可謂五花八門,從標準圓形、方形、花卉形,到蛤形、鴨形、樹幹形等,皆維肖維妙,盡顯工藝師創意。後來,盒子轉向奇巧工藝方面發展,例如在盒面鑲嵌矜貴象牙、鎏銀、銅胎、描金、嵌螺鈿等等,該種加料增值盒子,很易成為市場恩物。看今次展覽,見盒子物料,包括常見的木、漆、瓷、竹,到名貴象牙、白玉等,可謂琳瑯滿目。
在古代,玻璃和金屬工藝仍未完善,所以當時需要使用圓潤滑溜玉石盒來盛載小姐女士常用的化妝粉和香料,而首飾盒則可用不同材料。香盒原來早從漢代已開始,上流社會人士喜歡隨身携帶香料,既提神,又薰衣,這跟今人一樣。我也想起,今天現代城市人多使用香水,大概比較古人使用香料方便很多。
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表示:「盒子印證中國各種傳統工藝的成就,亦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及藝術思潮。簡單一件文物蘊藏多重意義,正正是這次展覽引人入勝的地方。」
本文原刊於《Modern Home 摩登家庭》2017年10月號
Photo courtesy to Sun Museum